五雷正法析出 07.01.2014 元始道長
三、上清派迴風混合之道和雷法煉召將方式
道教法術的行持或曰施行,有一個重要的環節,稱做召將。全部道法的基礎,在於相信可以運用特殊而神秘的手段如符咒、掐訣以及踏罡步星等,召喚鬼神降臨,並且支配它們去執行凡人無法勝任的任務。召將即召役神將,是法術施行的前提條件。雷法也不例外,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,雷法更重召將。各派雷法中之所以擬定了浩浩蕩蕩的雷部元帥、將軍、使者,正是為備召役之用。人們常說雷法是符籙法術與內丹相結合的產物。就其理論,就其煉氣方式而言,這一判斷是正確的。然而,一般而言,內丹學說中雖然有所謂出元神之說,也有功成之後可以具備種種神通的觀念,但並沒有從自己身中喚出一個又一個神將的做法。甚至於可以說,這種做法在內丹學中根本上是不允許的。因此,雷法雖然提倡以內丹為本,然而其召將之法,尚另有淵源。這一淵源在哪裡呢?在上清派的徊風混合之道。而接續這一源頭的仲介,則是前面提到過的北帝派。
道教重煉氣,然而煉氣之途種種不一。歷代相傳,有守一,有存想,有胎息,有行氣,有吸納外氣,等等多途,內丹術是其中最為精深者。這些氣法,有共通之處,也有差異,理論和功法皆有所區別。帶到法術中來,形成不同的煉將(一種想像以氣化成神將的宗教修煉)和召將方式。上清派素來擅長存想又稱存思之術。該派主要經典《上清大洞真經》,以及著名的《黃庭經》,所載都是存想的要訣。所謂存想、存思,是在心中想像身體各部位如骨節,五藏六腑,乃至於頭髮、牙齒等等都有專神管轄,將其形象鮮明地保存在腦海裡,或者想像它們各居於應住之宮即身體的相關部位。是為存思內景。然而道教設想之神,散之則為氣,可以漫遊於天地之間,故思存之法,必需兼思外景。上清派的存想法門,最後要將身體各部位之神,在想像中化為相應之氣,並在眼前諸氣混合,成為一神,然後再存儲於體內,是為徊風混合。之所以如此修煉,是因為相信諸神歸宮,身體康健,神氣散逸,則體質虧損,若能使神氣永遠駐於身中,那麼便能臻於長生不老了。這一存想之法,又成為種種神通的基本手段,若是想像自己元神駕著氣漫遊於天地之間,上窮碧落下黃泉,便叫做存神馭氣 (當年唐玄宗思念楊貴妃,讓道士神游往四方上下尋覓,便是用此法)。
由於所謂神遊所謂召將,都是發生在法師及其他道眾的想像中的事,所以在道門中,種種法術都離不開存想。正一盟威道、靈寶派、北帝派等召將、遣將都要用存想,不過自南北朝至於北宋初期,上清派威望最高,其存想之法最具影響。五代末迄於北宋,內丹地位逐步提高,北宋末且壓倒存思法,雷法煉氣,便舍存思而行內丹。然而,前面提到過,內丹法中並沒有將體內各部位之神一一召出的做法,雷法的召將之法仍然襲用上清徊風混合之道,只不過在神、氣名目上匯合了若干內丹術語罷了。為說明這一點,我們且舉若干例子稍事分析。
雷法所設想的雷部將帥居於雷城,而理論上又認定將用自己元神,所以居於雷城之將與體內所出之將必需混一,雷法中對這一內外將統一的召役方法給了一個專有名辭叫做召合。各派的召合法不全一致,但也大同小異。這兒且舉比較多見的鄧天君大法中的召合法為例,作為分析之材料。其法載《道法會元》卷八十。
鄧天君系擬想中的雷部主帥,據稱他姓鄧名燮,又說他風姓,實古代的炎帝。其召合法為:先兩手握雷局--代表雷霆的手訣,口念《召合咒》,咒畢,瞑目存巽方火光萬丈,引心火與巽火混合,充塞天地。運心火結成號頭,金光爍爍。以雷局打發號頭沖至巽方,見大神從火光中出,誦召咒乘號降壇。我身與帥俱在火光中,左手雷局,引入心宮,結成元帥,以‘言同‘字音呵出香煙上,分明如對。即叩齒厲聲召請,念曰:「道香一炷,騰為碧漢之煙,法鼓三通,化作青霄之號令,……。……」此時下令,待存至後,再獻茶酒,召將暫告完畢。
這兒的存想元帥從巽方出來,是天君原為風姓,巽于《周易》為風。所謂號頭,是一種代表鄧天君名諱的符字,依據道教理論,符為氣所結成,故能以之召神。且看其中的存想內容,先要存想巽方有火光(外景)出現,自己心中火光(內景)與巽方之火混合,這是二者的第一次混合成一體。接著存想心火化為鄧帥號頭,雷局送號頭沖向巽方使神將現形--當然只現于法師意念之中,複又將之吸入心宮,結成元帥,再從心中呵(發呵字音將內氣吐出,最初由上清派使用)出,這已經是第二次混合之後再使神將現形。如此作用,便算是內外交合,神將由元神化現。這種由氣化神,神化氣的反復存想,在觀念中是自身神、氣在內外景中的多次往返,然後化成神將之體。它與內丹功法頗有不同。內丹的修煉,整個過程是在體內進行的,神領精、氣所運行的道路,始終在任督二脈(小周天)或全部奇經八脈,且根本不允許想像什麼神將的形象,若是有誰這樣做,會被看成是著魔或生成幻丹。此類混合內外神氣的方式,卻正是上清法的特徵。
《上清大洞真經》先示存想體內各部位之神,最後要混合百神,稱徊風混合帝一秘訣,帝一,是其修煉最後的產物,故獨尊於百神,而且要以存想百神有得為基礎。其法為:
兆誦詠《玉經》三十九章都畢,叩齒三十九通,便閉兩目,次存此百神變成白炁。混沌如白雲之狀,從玄虛中來入兆口中,鬱鬱良久,覺白炁從下部出,又從鼻根中出,從兩腳底出,又從兩手心出,冠纏一體上下手足,混合一身與白炁同煙,上下不相見也。良久,白炁忽複變成紫雲,鬱鬱從口中入頭中並五藏之內,充塞腹內。良久,紫雲又從兩腳底兩手心下部艮穴中出,冠纏一體,鬱然上下與紫雲合形,不相見也。須臾,存見紫雲之炁充滿左右及一室內。又存見口中出風炁,吹扇紫雲之煙,乃徊轉,更相纏繞,忽結成一真人,男形,如始生小兒,身長四寸,號曰大洞帝一尊君,名父甯在,字合母精延,守兆死關,眾神徊風混化,共成此帝一尊君。
在此之後,尚有另一些內容,文繁不錄。單從已引的混合過程,已足可展示其特點。這兒所存想的帝一尊君,系從玄虛中來,似是外景之神,但實際上為體內百神所化,他是氣,在纏繞己身時與自己合一。以後又經自身口吐之風扇動紫雲之煙,並徊轉纏繞,始結成真人。以之按核前面所引雷法中召合鄧天君的過程,二者的基本關目大同小異,稍有不同的是,上清法混合成帝君後,讓他端坐於己身,而雷法召至鄧天君後,尚要請他去執行任務。然而,這一區別並非絕對,因為《上清大洞真經》所述的是存思修煉的過程,而不是召役的方法,煉成的尊神,隨時可以再召喚出來,接受祭祀,或是接受派遣。事實上,雷法的行持法師先要煉將,即用類似徊風混合的方法,存想內氣化成了神將,屯於自己身中,以備召役。召鄧天君之法,便是在所謂煉將有成的基礎上方施行的,故爾召將與徊風混合,是一件事的兩面。上清的徊風混合之法,到北宋末年,已行之數百年,此時新出的五雷正法,雖然自稱另有授受源流,但其召將之法仍未越出上清派的成規。當然,雷法對此也非毫無改進。相對而言,上清法煩而雷法簡捷。之所以有這種差別,是因為後者在理論上採納了內丹學說,對人體功能與結構的分析都較簡單明瞭。
內丹學以精氣神為大藥,所涉及到的身體部位除三丹田、奇經八脈及相關穴位,再就是五臟等器官,不像上清法那樣需要存想全身三部八景乃至百神萬神。徊風混合之法,需要先存思百神做基礎,然後才能接著修煉,而雷法煉將召將,一般只用元氣元神,存想丹田,複加五臟之氣,比起上清法來簡捷得多。所以確切點說,雷法的召將之法,是繼承了上清的徊風混合之道,又據內丹學方法加以改進,方才形成的。
雷法以內丹學為自己的基礎,但卻又沿用了上清派的方法,其間有一個歷史原因,那就是北帝派的影響。北帝派是五雷正法與上清徊風混合之道的仲介。北帝一派,與上清頗有關係。這倒並非因為該派名前冠以上清之名,--唐朝上清籙地位最高,諸法或常冠上清名號,實際上不一定原屬該派,而是說,其法術體系中的若干內容,確與上清派有關。考北帝派的來歷實由上清法啟示基礎上演變而成。陶宏景《真誥》載有北帝煞鬼法一種,此法主要是教人念天蓬神咒,據雲咒中所載皆斬鬼之司的名號,咒之鬼便生畏懼。這是首見北帝煞(殺)鬼之說。查北帝派經書中有天蓬經十卷,以該經為本,後來又在北帝法中衍生出一種上清天蓬伏魔大法,該法的基礎正是天蓬神咒,其中每一句咒語,都是一個神名,合起來構成了該法的召役神將名錄。如此則北帝派的名稱及部分法術內容都與上清法有關係,淵源承繼之跡的自然可見。天蓬法現存于《道法會元》卷一百五十六至卷一百六十八。法中天蓬煉身行持云:於西面東坐定,叩齒三十六通,將目閃二十四次,存兩目有兩道光芒如火,將身一焚都盡,只有一炁團團。次見前炁團如圓鏡,其光變作我形,吞入口中咽之。閉目澄神,誦《天蓬咒》、《天童經》三卷,佈東方金光起滿長空,光中忽見祖師元帥領神兵億萬,將口一吸吞下五藏,九竅百孔閉息,漸漸通暢,候定久,方出靖。
該法在下面尚有依照早晚時序規定的修煉方法,文長不錄。僅僅從已引者看,它與徊風混合之法的做法相類似,足可明白。天蓬法中尚有變神、召遣神將之法,是這兒所述的煉身行持的另一方面即運用的方面,書中載之甚詳,且不來徵引。由此,北帝派煉將、召將之法早就吸取了上清派的徊風混合之道。與北帝派有密切關係的雷法,接續了上清派的做法,是毫不奇怪的。
雷法的淵源,除上述之外,還有其它一些內容。例如,眾所周知,雷法的重要特點是採納了內丹學說,然而,所吸取的究竟是哪派內丹功法,則尚有討論的餘地。一般都認為,王文卿諸人所採納的系金丹南宗的功法。但是,薩守堅提倡從兩目下手修煉,來自何派便須另作探索。
僅從上面已討論的說,五雷正法的神學基礎,主要來自北帝派,或者說啟自北帝派;其內丹外法的理論基礎,則已由五代譚峭開其端;至於它的召將之法,系經過北帝派的仲介,繼承了上清派的徊風混合之道。這些淵源,影響到五雷正法的基本面貌。
留言列表